2012年12月9日

交點 x 鐘子偉

原圖來自"交點" facebook 社團)


從禮拜一開始補 GMAT,每天幾乎快 4 個小時的英語轟炸,上課起來很累,但感覺蠻有幫助的,閱讀明顯變快,不過數學課讓人很有挫折感阿......


這兩天參與了兩個活動,一個是讓人可以分享自己任何事的交流活動 "交點",另一個是 GIS Taiwan 辦的活動,純粹是衝著其中一位講者 "鐘子偉" 去的。


2012年11月15日

極短篇01 - 苦癮


去了三次唐崇達老師的極短篇寫作的課,還蠻好玩的,有點像是在寫微電影的劇本。這是我三次上課下來的作品

-------------------------------------------------------

《苦癮

  整間店瀰漫著輕鬆的爵士味道,我低頭默默啜飲著剛送上燙嘴的咖啡,想藉著這杯溫暖,治療我一整天在外頭與寒冬抗戰奔波的身心。

2012年10月22日

從總統辯論到台灣教育 from the debate to education


上禮拜看了美國總統辯論,其中一題問到...


"負責 APPLE 製造的這些工作該怎麼回美國?",Obama 回答, "有些工作已經回不到美國了,他不想要那些低技術、低工資的工作,他想要高技術、高工資的工作,所以要更重視技術升級、人才培養、投資研究,這樣才能有第二個 APPLE,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創業者,這樣才能有更多工作"。

2012年10月2日

Lessons from Marathon


 前幾天去跑了我的第三次、21km 半程馬拉松。可能是因為之前有看到人把創業這件事跟馬拉松做比較,所以這次我在跑的時候也不時的在想,這三次馬拉松體驗下來,無論是技巧或是在心態上,我到底學到了些什麼。



比平時的速度,再慢下一點吧!

要知道一開始很容易陷入這就是我平時的速度這樣的陷阱。還記得第一、二次跑的時候,開跑時我都超越很多人,也只覺得可能我的腳就是比別人長了點所以前面4~5km都在超車,也

2012年9月27日

[私物] Jeansda 原色牛仔褲 GET!


瞎咪!?金斯大要做自己的牛仔褲!?


(pic from jeansda.com)


只要是對牛仔褲有稍稍的興趣的人,不可能沒聽過我們的金斯大!
想要查詢牛仔褲資訊的人,只要在 google 打上 "牛仔褲",第一頁就立刻跑出金斯透客網站!
細膩的分析每件牛仔褲,多種試穿照,白爛有趣的講解方式
金斯大在牛仔褲界是多麼具有權威性的指標人物啊!? (馬屁是要拍多久...)

在經營多年牛仔褲後,金斯大終於多出了同名專輯...阿...是同名品牌,JEANSDA


2012年9月19日

[讀後感想] INSIDE APPLE 蘋果內幕


"How America's Most Admired--and Secretive--Company Really Works"


APPLE 最吸引你的是什麼?
廣告行銷方式?處處重視著小細節?
簡單的科技體驗?簡約不失優雅的形象?iPod?iPhone?

2012年9月13日

Disrupt SF Day 1

這幾天都在看 TechChrunch Disrupt SF 2012,這種 startups event 真的很有趣,可以看到很多新東西,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想法。Day 1 看到了不少有趣的 startups,想要來打個心得,也順便記錄一下這些有趣的 ideas。


( 標題都是 TechChrunch 介紹連結)


2012年8月27日

對台灣的愛與無奈



清大彭教授-我們是怎麼輸掉台韓賽的
Jamie-芬蘭的國民教育


  最近常關心的話題,是台灣的未來、台灣vs韓國、台灣輸給韓國,這類的話題。我不是研究這個議題的專家,但我的想法就是:

1、是不是政府的政策上哪裡有問題?
2、台灣人的心態上是不是也有問題?

我在看完上面的兩篇文章之後有這兩個想法。


2012年7月31日

top of the todo list

有我這種頻率寫文章的嗎?
七月居然就這樣過了,上一篇居然是七月一日。
跟朋友聊天提到我的網誌還有沒有在寫的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說我懶了一個月了。
不過被人知道我有在寫網誌這件事倒是鼓勵了我,沒錯,我就是愛面子。(誤)


這個月真是發生不少事,心情起伏還是不定,思索著未來的我依舊沒有個結論,但有了些進度。上個禮拜跟三位學長聊天,感覺還不錯,不只是閒聊,還有討論些時事或是給我些未來的建議。跟他們分享我最近的想法,未來的計畫。給我的回答是,我還年輕,還可以多嘗試,不用太急。可能是急於表現,急於想學,畢竟覺得自己浪費了23年不知道在幹嘛。

Y-Combinator 的 co-founder,  Paul Graham 之前寫了一篇 "the top of my todo list" 說道,有一位看護分享了她聽過病患去世前最常後悔的五件事。分別是:

1. 希望自己能有勇氣過自己想過的人生,而不是活在別人的期望下
2. 希望自己不用工作的這麼累
3. 希望自己可以不要壓抑自己的感覺
4. 希望自己可以跟朋友有聯繫
5. 希望自己可以更開心

對我來說,當然不希望在我要離開人事前還要後悔這個沒做,後悔那個沒做。還好我現在就已經開始避免這些事了。

我期望退伍後能夠追求自己的夢想,所以努力的讓自己走在想走的道路上,不因為旁人所說的而懷疑自己。
我期望未來自己能夠專注投入在工作中,不覺得累,但還是有時間陪伴家人朋友。
我期望自己不要再壓抑自己的感覺,把想說的話都講出來,不要再憋在心裡。
我期望自己未來能夠跟幾個要好的朋友時常見面分享生活中的樂趣,有了家人後也能時常聚聚。
我當然期望我能一天比一天開心,也更希望我自己能讓家人和朋友開心。


每次想到未來,每次都會有一個畫面在腦海中,我相信每個人都也有個對未來的憧憬和期望。而這樣的想法,就是驅使我堅持、持續朝目標前進的動力。


at the top of Paul Graham's todo list:
1.Don't ignore your dreams
2.Don't work too much
3.Say what you think
4.Cultivate friendships
5.Be happy



2012年7月1日

[替代役] 放暑假了

文月了 (日本7月的別稱)

學校開始放暑假了,好久沒有打文章,說是沒時間其實是懶惰,惰性真的很恐怖。

不過既然接下來的時間不會那麼忙,一天說不住來個兩篇,也是有可能的。


最近書買的特別多,像是 Hugh MacLeod 的兩本創意書,還有有關創業的兩本書,加上姐姐大人從美國幫我帶回的兩本也是創意的原文書,再加上自己手癢買的小說(全書單見文底),難不成買書變成我的興趣了!?

想想去年的自己可能連翻書都懶的翻,現在卻覺得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說的真好。

看書,可以獲得知識。
看書,可以認識作者。
看書,可以帶我旅遊。
看書,可以發揮想像。

原本就是個日本迷的我,最近也開始看一些日本小說。不是對那種愛情或是懸疑,而是那種輕鬆簡單還能夠描述日本文化的故事感到有興趣。從之前的神去村,到茶道少主的京都出走,我從每本書都能夠多了解日本文化一點,巴不得現在就到日本去啊。

最近買的是萬成目學的作品。看到他每一本書似乎都有不錯的評價,就決定從早期的"鹿男"開始看起,這本還有拍成日劇,想必應該不錯,打算快速看完再來看電影。

開頭為什麼會突然用文月也是因為看了這本書,上網查了一下日本月份的別稱,才學到的。


好啦,希望我能在文月結束前讀完這幾本書。



---



2012年6月17日

note 005

.


最近看 facebook 的時候覺得越來越無趣了。雖然說每天的東西都不一樣,但八九不離十是些照片,連結,朋友的心情狀態。記得剛開始覺得很新鮮,因為就是可以像這樣什麼都 po,但可能就是因為太方便了,變得重量不重質。但也沒差,朋友之間也沒有利益可言,無需擔心要經營。但我覺得這樣不對,從你分享的次數到內容,都可以看的出你是個什麼樣的人,當你在按下分享、發佈的那瞬間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大家想要看什麼?有沒有想過意義是什麼?可能有人會覺得 "我就是想這樣,你管的著嗎?" 喔,老天,我管不著,我就只是把你 unsubscribe 掉而已,那一瞬間我對你已經沒有興趣了。我已經忘了我把多少人 unsubscribe 掉,說不定也有不少人也把我 unsubscribe 掉。


過去要對一個人的形象破滅有不容易,現在又多簡單?不管我在第一次見面的約會表現的多棒,晚上回去加互加 facebook,看我照片跟我 po 的內容



holy shit,原來我是這種宅男咖。



.

2012年6月16日

Evil Plans by Hugh MacLeod



Evil Plans, 書中翻作是 "使壞計畫"...書名倒是有點太長了...


使壞計畫,Hugh MacLeod 原本是一位在廣告公司上班的人,喜歡畫漫畫但沒時間,所以想到了在名片背後作畫這個辦法,讓他隨時隨地都可以做他喜歡的事。就像是中文翻譯的書名一樣,Hugh 分享了 41 個有關追求夢想使壞計畫的想法&故事。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把興趣當工作,希望自己能做自己想做愛做的工作。但為了生活,我們必須放棄那些天真的想法。但這到底是誰說的?究竟是誰規定的?或許只是因為我們不敢踏出那步,或許是因為我們不趕去冒險,或許是因為太多未知數了,我們會遷就於比較無連卻安全的人生。但不去嘗試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在前面等著我們。


可能看過之後還是會有人覺得,這根本就是癡人說夢,並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的。但我覺得就是因為某些人敢做夢,他們才能成就別人無法所及的。其中有一句話我蠻喜歡的是...


"並不是其他人不希望你飛黃騰達,他們只是不想見到你用他們可望的方法平步青雲,可是成功的卻不是他們自己。這不過是人性而已,說起來雖然可悲,但卻很真實。"


總是有人會說要實際一點,但我覺得是因為從小就有人跟我們講說該怎麼做才對、只要照著先人的腳步走就可以成功。


我並不想要否定,我只是想要使壞,走出自己的路而已。




.

2012年6月13日

note 004

.

"服務",我今天有個想法。

有人會訂閱雜誌刊物,因為有人會幫你整理一個月來你會想要看到的資訊,即使有網路,我們也省去了去尋找有價值的新聞文章和整理的時間。

再來也有像統一生機這樣,把一定時間份量的食物宅配到家裡。這個服務包括了,省去了去超商採購的時間,想要煮什麼的時間和精力,考慮營養健康的問題。

我無聊想出來的是,"能不能每三個月繳固定的錢讓人幫我治裝?"

"雖然我不排斥逛街,但我不是很會搭配服裝,我也不知道什麼適合我,如果有人可以專門幫我挑衣服的話就好了"

每三個月,自己決定治裝費多少,請別人幫你治裝,找出適合自己,也喜歡的造型。

不只是B2C, 反過來跟一些品牌合作,從大品牌拿到便宜的價格,幫小品牌打知名度之類的。


.

note 003

每次都被問倒

2012年6月10日

little entreprenuer


這是我表弟,阿東。


平時就是個好奇心旺盛的小子,每次看到他他都會介紹他最近在玩的東西。上禮拜六他自己用他手邊僅有的資源,發揮創意做出了一個類似籃球的遊戲。在做完之後他很興奮的試玩,發現球掉下來後並沒有照他所想的從軌道中滾回來,他立刻衝去拿了幾本書,斜擺在球落下的地方,做出了修正,之後當然就沒有問題玩的很開心


我在旁邊看他做這些動作,不斷的感到佩服,因為這簡直就是創業的縮小版(至少我是這樣覺得)。

第一、他是自己想出這樣的遊戲並且做出來。為什麼我說是類似籃球的遊戲,因為如果他已經侷限於籃球應該有的樣子,應該很難做出這樣的東西。

第二、他只用了手邊的資源。從圖片很明顯的看的出來他是用拼圖墊、維尼抱枕圈、跟其他的東西做支撐,他沒有要求花錢買一個新的籃球框。

第三、在發現錯誤之後,他立刻做了修正。在他的腦中已經有整個遊戲該怎麼運作的樣子,所以他才把軌道都先擺好,發現並沒有照他所想的滾回來後,立刻做出了修正。

第四、他整個過程的很投入、而且很開心。

這是我從這個過程中看到的幾件事,非常有趣,讓我想到之前看到的 "Caine's Arcade"。(在加州的某個小朋友自己用紙箱做出了遊戲機的故事)


這就是我在追求的,不被侷限的想像力、自己動手的實驗精神、立刻做出修正的判斷、享受創業的精神,想不到我居然在阿東身上看到這些元素。難怪有人說現在的教育會扼殺我們的創意,長大以後可能就沒辦法像這樣玩,什麼事都要按照規矩來,真是太慘了我們。



P.S 別以為這個遊戲很簡單,因為阿東是用那種球池用的塑膠球,非常輕,所以撞到維尼抱枕圈很容易被彈開,後面看到的那張紙其時就是籃板,為了緩衝用的。很聰明吧!

2012年6月5日

note 002

想到什麼就立刻劃下來,寫下來。
自己的記憶完全靠不住。
Evernote 以此為出發點創造出我們的第二個記憶腦袋。真棒

2012年6月4日

The innovation engine by Tina Seelig


Tina Seelig,史丹佛大學的教授,目前擔任 STVP ( Stanford Technology Ventures Program ) 的 Executive Director。

兩三年前我讀了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 這本書之後,我覺得很有趣。我對 "創意" 一直都有種,只有有天賦的人才能做得到的事。因為自己不是一個會設計的人,所以總是對能夠走上設計師之路的人感到羨慕。畢業之後,感到無力,不知道以後的人生會怎樣,我並不想要過著朝九晚五的辦公室生活。於是我開始對創業這件事感興趣,因為這是一個設計和商業的結合,或許對我來說是最合適的,我現在是這麼想的。但要走上這條路並不容易,要做的事是前人沒做過,自己必須要去開創的,必須是要有創意,要勇敢的有跟別人不一樣的看法。

這時候我又恰好看到 Seelig 教授在 google 的新書演講,我覺得講得很好,所以想分享給大家。


其中她在 imagination 提到要 reframe problem 和 challenge assumption  我覺得是很重要的。從講笑話中,學習 reframe 蠻有趣的。她提出Knowledge 跟 Resources 的相互關係也很有趣。其實我覺得很多東西聽她講的時候都會覺得這我都知道,但我平常可能不會想這麼多。看來這本書是必讀了,等讀完再寫讀書心得!



.

2012年5月31日

Create experiecne

.


前幾天 Mr.Jamie 分享了 Twilio 的九個核心價值,其中讓我最在意的是 Create Experience。

Create Experience - "Inspire confidence and admiration in every interaction someone has with twilio"
從每一次與使用者的互動中,贏得信任與尊重。


現在越來越多人不只注重產品本身價值、更加注重客戶的體驗。Chris Dixon 也發表了一篇 The experience economy 的文章。其中說到,接觸產品的過程中的體驗甚至比起產品本身更吸引著客戶,舉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 Apple。Apple 給顧客的 experience 從踏入 Apple store 就能夠感受到,從店內產品擺放的位置,服務人員,到產品本身,細微到甚至是產品的包裝盒,都是經過設計的。為得就是讓客人有個美好的體驗。


前陣子老大說,他去吃了老乾杯,對他們的評價非常好。他說,食材新鮮好吃當然是沒話講,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服務讓人覺得是真誠的,而不是照著公司的 SOP 要對客人客氣。乾杯的經營理念是 "迎接感動的瞬間",他們提供的不只是燒肉或啤酒,而是一種感動,一種體驗。後來老大領隊又去了一次,我親身感受才了解他所講的,不管是在介紹食材,或聊天,都能感受到他們不是只是做表面而已。

Chirs Dixon 說,"The trend toward experiences is important for technology startups. The era of competing over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is over",現在大家注重的是體驗,比較技術的年代已經要結束了。對未來而言,創業應該更注重於如何創造出更好的顧客體驗。

.

2012年5月29日

note 001

.


這陣子這樣寫 blog 下來才知道沒有看到有感想的題目的時候,怎麼掰也是掰不出來的。但又不想要停止寫 blog。只好每天做點大腦的練習,找尋身邊的事物,看有沒有什麼可能可以改善,可以有新變化的事物發現。


前陣子看到結合 pinterest 跟 tag 的那個服務,以 tag 自身的服飾單品為主要目的在如 pinterest 的版面上分享。我就在想,如果能把商品的資訊也帶進去的話,會不會更好呢?


假使在戶外的廣告上,放個類似 QR 碼的東西,讓看到廣告有興趣的人可以立刻掃描然後到可以看到資訊的網頁,也可以直接就買了。


之前在韓國的戶外超商,直接利用掃描的方式買東西,讓商品寄到家裡這種服務,現在台灣的 7-11 好像也開始在做類似的事,不過好像沒看到在宣傳?


總覺得這種不需要去店面就能消費的方式好像越來越多了,從過去的要去店裡才能買到東西,到後來上網到該網站就可以買東西,到未來是不是有可能街上到處都可以掃描一下就買東西了呢?



.

2012年5月24日

make study an adventure

.


替代役服勤也超過半年了,跟小鬼們一起學習的過程中,不難發現要讓他們投入學習的話,要帶點遊戲來學比較有用。比起乏味的一直念一直寫,可以在玩樂中學習,彼此之間還有競爭的話,通常都會很主動的要表現(小鬼嘛)。不過這也讓我很頭痛,因為現在科技發達,回到家後他們都有電腦甚至是 iPhone、iPad 可以玩,對一些教室內的黑板遊戲啊、團康式的遊戲很快就會膩了,似乎把以前自己上課老師所用的招數用在他們身上,很快就會沒興趣了。當然現在有些學校會有互動式白板。(互動式白版就是可觸碰式的螢幕,接上電腦後,使用軟體可以像是在玩 iPad 一樣來學習)。雖然我服勤的學校也有互動式白板,但也只有一個,而且也沒什麼在用,我覺得這樣其實也沒什麼效果。


我注意到的是,高年級的已經會用 Facebook 了,雖然都在討論 Tetris battle,中低年級的也會上網玩遊戲,最近還迷上什麼塞爾號的東西。不論是 Facebook 或是塞爾號,都是他們會用心經營的一件事,他們會去比較等級,討論遊戲裡的東西。想一想,如果能把這些都套進學習,那應該會讓小鬼們進步很多吧?我相信把學習帶到遊戲裡這個想法早就有了,但就是沒有讓我覺得 "哇!這就是我想要的" 的模式系統。直到前幾天我看到有人介紹了 Class Realm


Class Realm 簡直就是我心中期盼能夠做出來的東西。學生可以從遊戲中取得 XP 經驗值,還可以買服裝,老師也可以參予其中,給任務,給成就。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看 profile,互相比較。我在想,這樣的模式,會不會讓學生比較有動力學習。可惜 Class Realm 還沒有做出來,目前還在 KickStarter 上募資金,而且還遠遠不足目標。


我相信想出 ClassRealm 的那位老師最主要的目的絕對不是賺錢,無非是想要把這個系統遊戲作出來,幫助學生學習的時候更有動力,更有效率。還蠻可惜的,雖然一樣是在招募資金,但畢竟 Class Realm 的困難點就在於,他的目標客群是在學校的老師,不像是 app 或 其他很酷的東西(例如 Pebble),不論職業或年紀大小都會有興趣。或許 KickStarter 並不是一個適合 Class Realm 招募資金的好管道。


.

2012年5月23日

what now? what's next?

.

這兩天看到一些 facebook 上市後慘跌的新聞,有文章分析說媒體誤解這剛開始的情況,就說 facebook 上市的動作是失敗的,也有人說道,因為 facebook 的關係,矽谷的黃金年代將結束了。Stanford 教授 Steve Blank 以 facebook 的情況,發表了對現在創投在矽谷的一些看法


由於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興起,現在幾乎所有東西都必須要跟行動服務扯上關係。Steve Blank 教授說,在他所帶領的學生中,有很多在各個領域的 idea,但 VC 們最在意的卻是這些東西能不能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上運作。使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人如此多,有著這麼大已知的市場,創業者、商人、創投者們理所當然的會專注於這塊,畢竟進場的成本不高、而且如果成功的話,資金回收率也比一般的新興產業快很多。


到底這樣是好還是不好呢?每個人的看法不同,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科技發展影響生活型態、生活型態影響商業型態、商業型態再去影響科技發展的情況。但這個輪迴總有一天會結束,facebook 不可能永遠屹立不搖,人們的生活會再進步。或許這個進步的關鍵已經有人想到了,或許這個東西已經做出來了,但可能這個時代的人並未發覺這件事,許多 VC 們可能因為眼前的大市場而忽略了 innovation 的新科技和新想法。


老實說看到 social media 這塊大市場,我自己也是想要投身進去,去參予這波浪潮。但我想我最初的動力並不是想要從這塊市場裡賺大錢或是得到什麼讚賞,而是想要去探索未知,想要去改變什麼的精神和期望。



.

2012年5月21日

Disrupt NYC Day 1

早上看了一下 TechCunch Disrupt NYC 第一天的 Startup 團隊,全部看過一次後,真的覺得他們很厲害,也很羨慕他們。以下是幾個我有興趣的團隊。

Tagbrand
Tagbrand  感覺像把 Pinterest、Instagram 然後加上台灣團隊 Tagtoo 一樣的 idea, 把訊息tag到照片上,然後把自己的衣物配件分享給大家。老實說我對這組感覺普普,可能是因為它讓我覺得它只是把好的東西拼湊一下,但它吸引使用者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我覺得它並沒有把 Tag info 的功能發揮出來。Facebook 因為是社群,tag 是因為想知道的資訊就只是這個人叫什麼名字,點到他的 profile 去之後,就可以得到他的 info 了,對我來說比較像是一個橋樑的工作。但在 Tagbrand,對於商品我卻不只是想知道它是哪個牌子,不外乎還想知道在哪裡買、有沒有其他類似的物品之類的,至少應該要可以連到該品牌的網站。但要做到這個程度卻不容易,演講後面的 Q&A 也有提到這樣的問題,在更好的橋樑功能搭起之前,Tagbrand 蠻難吸引我的。


ark
ark 是一個尋人引擎,當你到一個新的地方後,可以利用 ark 搜尋附近是否有跟自己興趣相同的人,你的舊同學,工作上面的新客戶,又或是現在的朋友。我覺得還不錯,可以找到新的朋友和工作上的客戶,如果可以有延伸的功能,像是 event 之類的功能應該也不錯。(大概是因為我不喜歡 facebook 的 event 功能吧...總覺得還可以加強...)


gTar
gTar 是一把摸的到的吉他。他的目的是搭配手機 app 讓學習吉他上有困難的人更容易和更有趣的去學。感覺還蠻好玩的,但我對他的兩個問題是...450美金讓我覺得好貴...另外是,插上iPhone之後可以用 app 使用...那個置放空間...iPhone每年都出新機...難道我要每年都買一把嗎...?這把吉他沒有 iPhone 似乎就無法使用了...所以...是不是要想個辦法在手機跟吉他的連線方式上做修改?


Callapp
Callapp 主要的概念是讓我們在接電話前,能夠知道對方的底細。(聽起來真恐怖)
我覺得這個想法其實不錯,但我覺得 Callapp 可能帶入太多資訊了。怎麼去過濾無用的 info,把重點顯示出來,是我在懷疑的。我可不想打給我媽的時候讓他看到我在 facebook 上面留的一些奇奇怪怪的話。我覺得發展的 "好" 的話,應該會蠻方便的,有時候可以 remind 我們一些約會,說不定還可以增進話題。但我總覺得打給別人前,好像都會被人探一下底細的感覺...


UberConference
UberConference 就是 Conference call 的一個服務。可以 organize 即將到來和以過去的 conference call,還有錄音跟一些其他服務。我蠻喜歡他的 UI,感覺很簡單。講話的那個人頭像會跑到畫面上放中央這個想法也不錯。在沒講話的時候,可以用 type 的簡短發表小感想我覺得也不錯,像是在頭像有個 pop up 的 "good idea" 之類的?


KurbKarma
KurbKarma 簡直就是開車去 NYC 的一個救星。確實是沒有看過類似的 app 。要離開車位的人可以 post 時間地點,跟想要找車位的人 match 之後,Whala!喂一會有的糾紛大概也只是沒有用此 app 的人想要插隊這樣吧?這是一個我會想要用的 app!


Babelverse
看了 Balbelverse 簡單的介紹影片後,大概知道他們除了主要翻譯活動跟演講外,也要打進日常生活的翻譯。如果要出國玩,但又卡在一個詞不會講的時候,無可奈何也只能請教谷歌大神的翻譯器,但其實有時候它並不是那麼好用。利用 Babelverse 我們可以搜尋當地立刻能夠幫助翻譯的人,打電話給他請他幫忙。感覺蠻厲害的,能想到這個服務,但翻譯者是要一直 stand by 嗎?XD...期待它之後的發展!





2012年5月14日

Jamie's Lesson 1 - 創業之初


除了每天瀏覽 Mr.Jamie 的 blog 外,我也有買他的書來拜讀。雖然說這本書的內容幾乎都是他在 blog 所發表過的文章,但經過整理後讀起來更有連慣性,而且對我這種無法一次看太多內容的淺讀者,這樣的方式更容易吸收。


上次有講為什麼我會有要去小公司的想法,再看了這本書的第一課之後發現原來更好的答案一直在這裡,我卻一直沒動手去翻一下。不去大公司而選擇創業的過程中,能夠看到公司營運的所有元素,自己能夠有更多元的歷練,這是在大公司比較難得的。


在我學習的過程中,有想過我或許不適合念商。對音樂、設計有興趣的我說不定可以在不同領域有更好的表現,但礙於一直都沒有那個信心跟積極的態度去嘗試改變,這樣的想法就一直在我心中,而沒有實際的成果。再粗略的了解創業究竟是什麼之後,心中的那股熱情就被點燃了。不斷的求進步、不妥協於現狀、想要讓什麼東西更好,即使是一點,創業也是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的。


我並不認為我的人生就要永遠踏上這條路,但這是一個必須要有過的經驗。創業是,即使是一次也好,也必須要有過的冒險。在冒險的過程中,會有苦、有樂,看的東西角度會更多更不一樣,視野會更高更遠,我是這麼相信著。把失敗的傷痕化作自身的經驗,即使放棄創業回到大公司上班,親身上過戰場的經驗反而會讓公司重用,不是嗎?


這本書中光是第一課就讓我有很多想法,讓我想快點把它讀完,但又怕讀太快會 miss 掉什麼。好奇的人可以上博客來試看一下。(博客來連結)



.

2012年5月9日

想法沒創意? I'm not creative?

.





Think different,蘋果一直以來的標語,看似簡單,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做的到,又或著是說,我們沒有想要去做到。對於那些改變世界的 "天才",他們用不同的觀點看這個世界,不循規蹈矩,不安於現狀。他們勇於追求,即使那是一個會讓人嘲笑,不當做一回事的想法。我們以為他們天生就是與眾不同,但其實我們都一樣,只是我們不習慣去挑戰、去提問、去懷疑。


之前再「思想舉重篇」有分享過,「創造性」的思考是可以訓練的,而有創意的想法也是可以訓練的。今天在 HBR 看到了一篇文章在說,創意有時會被自己給埋藏掉,原因是我們覺得「自己沒有創意」。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覺得自己是有創意的,我們就能夠變得有創意,當然,這也是要訓練自己習慣才行。


舉例來說,我們必須常常懷疑一些聽似合理,看似沒有問題的事物,是不是可以更進步,是不是可以更簡單,是不是有不同的進行方式?我們要不斷的提出問題,就像 Steve Jobs 說過的一樣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多跟不同領域的人們接觸、相處,也可以有更多不同角度的觀點,了解更多世界。


當然光想是不行的,實際的去做,去尋找問題點吧,發現問題或發現可以進步的地方,就絞盡腦汁,發揮創意的改變它吧。下一次當你有機會的時候,試著用不一樣,有創意的方式去解決事情,越多嘗試,日子久了,說不定靈感就止不住了。

2012年5月7日

此刻我追求的是失敗 to fail is all i want

.


「我不想成功,我想要失敗」
聽起來實在是太怪了,但這應該是我現階段的心情。



昨天我跟老爸講到退伍後該何去何從,他希望我去間大公司學習,而我則是表達我想要去剛的小公司磨練。他問我想要去小公司的想法,但我無法表達的很清楚,我只是覺得小公司比較適合我,這一切都是個感覺,我只是很直覺得想要去而已。當然我自己是很嚮往小公司那種沒有隔間的工作環境,夥伴之間可以簡單的討論互動,整個辦公室的感覺是活的,而不像大公司給人的印象比較制式化,公司的分工明確,大家都很安靜的埋頭在自己的小空間裡做自己的事。



我不確定我有沒有誤解老爸想表達的,但我想他的意思是,不論我以後想幹嘛,都應該要學公司怎麼管理,怎麼運作的,而在大公司比較能學到整個系統的運作,之類的。經過事後考慮後,我覺得我想去的是剛起步的小公司,最大的原因就是,我想要失敗。



  1. 如果是剛起步的小公司,那公司的整個制度、分工,一定還在摸索的階段,雖然說去大公司可能比較好學,但怎麼感覺好像我是 know how, but don't know why?我覺得學東西有幾種人,一種是你用聽的就懂了,再來是你得看到才懂,最後一種是必須親手去試去做才懂,偏偏我是最後那種,光聽和看不懂,必須要實際去做才知道,才知道。我能夠了解老爸想要幫我的心情,因為我自己也很想要把他所有的技巧都學起來,只是我覺得以我現在的內力還無法習得他闖蕩江湖以久的蓋世武功。



  2. 我想要失敗。沒錯,開頭就說了,我並沒有想要成功,我想要失敗,從經驗中學習。這跟剛剛說的要實際去做才學得起來意思是一樣的。或許老爸可以給我很多建議,但那畢竟是他這一路長久走來,經歷了不少失敗與成功的經驗,而我不認為我能夠完全體會和了解那經驗的奧妙之處,因為我沒有自己走過那條路。



  3. 我想去試,我想去失敗看看,從失敗中學習,我不想要害怕失敗這件事。或許老爸的感覺是,很多事他都知道結果會是怎樣了,不用再花時間去做還得到同樣的結果。但對我來說,即使我知道這件事有99%的機率會失敗,有1%會出現不一樣結果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這或許也是創業的一個精神,即便一個 idea 前面有人做過了,失敗了,難道說換我做也會是相同結果嗎?不應該是這種想法的,一樣的投手三振掉前面九個打擊者,輪到你的時候,說不定就會擊出安打呢?



我願意接受失敗,我想要失敗所獲得的經驗,因為那些經驗是只屬於我的,然後,希望可以再從自身的經驗中,找到成功的那條路。



.

2012年5月3日

first job, later on

.



替代役的生活不知不覺過了一半,到明天就剩下六個月了。要說長,碰壁的時候都覺得時間很長。要說短,跟好友同梯聚聚的時間又過的特別快。每個禮拜重複同樣的生活,我也常常在想登出替代役後我想做什麼,我又實際會去做什麼。



工作是一定的,但要做什麼樣的工作呢?我常常想像辦公室的樣子,我希望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工作,我希望與我共事的夥伴又是怎麼樣的人,我所工作的公司又是怎麼樣性質的一個公司。我也常擔心,像我這樣沒經驗,大學也沒學到什麼的人,怎麼可能找得到工作。期待和擔心同時在我腦裡打轉,我喜歡這種感覺,不斷的去想這些事讓我覺得自己有危機意識。



既然有危機意識,當然就得做好準備。能力上只能不斷的看書來充實自己,心靈上也得做好準備。幸好在學校服役,耐心的訓練非常的足夠,這大概是在學校服役唯一的優點吧。(笑)




2012年5月2日

Train your brain

.



今天讀到 Mr.Jamie 的 "思想舉重" 文,大綱是在說一個創業家必須要訓練自己從一開始直覺的思考,到不同角度的思考,再到創新的思考,但這些都是圍繞在同一件事務上,本質上並無改變。


他提到,創造性的思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可以像鍛鍊肌肉一樣,慢慢的練起來的。之前在 "Six Keys to Being Excellent at Anything" 文章也有講到一樣的事,不過當時是以 physical training 為例子。一樣,我們要不斷的練習思考,讓自己習慣跳脫正常的思考,也就是離開 comfort zone,當然也必須要休息沈澱一下,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偏離事物的核心。


從今天開始練習吧!從不習慣到習慣,然後變成不需要刻意的去擠,也能夠很快的用不一樣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



.

2012年5月1日

Evernote 執行長對創業的建議:Don't Do It ! (下)

.



接著上一篇收個尾,Phil Libin 也講到了對 Entrepreneur 的定義。

"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pursuit of opportunity without regard to resources currently controlled "  

- Howard Stevenson, HBS


Phil 大概解釋成,當你看到世界需要某個東西,當你認為人們的生活少了一塊拼圖,你不會考慮你現階段的情況,你不會顧慮你要如何到達,你就是做就對了。


我覺得還是那個觀念,創業式需有衝動的,可以少一點理性的,是需要熱情的,太過理智的人必然會覺得綁手綁腳,沒有足夠的資源沒辦法走下一步。


Phil 又說,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創業比五年前十年前的時間點好太多了,雖然才經過短短幾年,但世界改變進步的速度太快了。他提到,過去的人會說," The best product doesn't always win ",即使你的產品再好,你可能還得想要怎麼把產品端到客人面前。但現在有 app store,有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幅縮短,消息的散撥速度跟範圍越來越快和大。現在這個世界,如果你有個好產品,你不需要去擔心沒有人知道,如果沒有人知道你的產品,唯一的可能就是你的產品不夠好,不夠吸引人。


我開始覺得我短短一年前在學校學的東西已經很難套用在很多情況了。我們面臨的改變很巨大,很快。或許快到我們自己都沒感覺到。



.

2012年4月30日

Evernote 執行長對創業的建議:Don't Do It ! (上)

.


今天讀到 Evernote 執行長 Phil Libin 對創業者的建議,影片的大綱 Mr.Jamie 已經寫了一篇文章了。


對於 Phil Libin 所說的想賺錢、想當老闆、無聊、想有多一點自由,我能夠完全了解。這陣子對創業稍有研究後,其實這四點很容易了解。反而是他說創業應該要有的想法,就是要有想「改變世界」的想法。


其實我覺得這個講法還蠻過份的,要說這樣的話,那創業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嘛。但事實上就是如此。


或許從事於其他職業,你多少能夠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賺大錢,高職位,或是名利?雖然我還沒試過,但我很清楚,創業這條路並不是一條有目標的道路。你就像是在探索冒險一樣,不知道你接下來會碰到什麼,你也永遠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找到你在尋找的東西。


我之所以會對創業這麼有興趣是從一個 Corning 的影片開始的。( A Day Made of Glass )
看完之後我有被感動,不是想流淚的那種,而是對未來有個憧憬,當時剛好要準備畢業,我還很興奮的寄了封 e-mail 附上影片跟老爸說,我希望我未來能做的工作是能夠改變人的生活的,我希望我能夠給人幸福的。


對我來說,什麼叫做「改變世界」的想法,其實就是要懂得做夢。在一個沒有目標的旅途上,我必須要告訴自己,前面一定有什麼東西,必須要有熱忱,有動力去追求那個未知數。這個世界乍看之下好像應有盡有,但還是有很多很多東西是我沒還沒有發現還沒有想到的。


Jamie 說的沒錯,創業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不是職業的選擇。



.

2012年4月29日

充個電,再出發

.

這幾天都沒有寫,不是忘了,是因為參加了三天的英語研習所以沒什麼時間讀文章。

這三天過很快,也過的很充實。看見同梯的弟兄很開心,感覺像是去渡假。剛好這陣子在學校遇到了些瓶頸,正好在研習時可以跟大家分享也可以從聽別人的經驗中學到些新撇步。

即使以後在工作上,適當的休息是必需的,不是只是身體上的休息,除了待在家裡,應該要去做些不一樣的事,跟朋友聊聊,有時候自己怎麼想都想不透的事,或許一跟別人聊就有解決方法了。

從現在開始慢慢培養個習慣好了?
每個禮拜的週六或週日約個朋友吃個早餐閒聊一下,每一見面不一定要得到什麼,能夠讓心裡充份得放鬆,再工作上也會比較有效率的。

.

2012年4月24日

發現! Internal Trigger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變的如此習慣檢查 facebook ?當你有攝影的靈感時就會開啟instagram?想要大聲的分享自己在幹麻,就會使用 twitter?不知不覺間,這些東西都突然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有些人甚至覺得沒有這些東西活不下去。是的,我們被洗腦了。


我們不自覺的被改變了習慣和興趣,而我們都沒有注意到這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我會想要去看 facebook 呢?為什麼我會用 instagram呢?這個習慣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以 instagram 舉例,在我們還對它一無所知之前,必然是因為朋友之間在使用,看到網路上的人推荐,在 facebook 上看到別人貼出來的照片,在 app 排行榜上看到...等等,這個現象就是第一步 " External Trigger "。在這個時候,instagram 必須要吸引使用者,讓初次使用者很清楚的知道 instagram 能帶給使用者什麼樣的服務。就像他們的 slogan 一樣簡單明白 " Fast beautiful photo sharing "。


在這之後,有興趣的人必然會去使用它 (Action) ,然後與朋友分享成果 ( Reward )。當你不斷的再重複這兩件事的時候,你已經對 instagram 有個情感在了 (commitment )。它變成了你的一個興趣,改變了你的習慣,興趣和習慣就變成了 internal trigger。這之後,不論你看到什麼想要拍下來的東西,你會很自然的,拿起你的手機,按下 instagram。


當我們心中有了 internal trigger,其他競爭者將很難生存,贏家將有難以動搖的地位,就像 instagram 和 facebook 一樣。



( inspired by "The Billion Dollar Mind Trick : An Intro to Triggers" from Nir & Far )

.

2012年4月23日

the day I say goodbye to facebook

.



    剛剛看了 Stanford 教授 Steve Blank 的文章,又讓我思考了一番。


    我對 facebook 的感覺其實沒有很好,我記得前幾個禮拜看到一篇消息說,在美國 1000 個人的調查中,只有 58% 的人對 facebook 有正面的好感度 ( 調查報告 )。 雖然說沒有好感,但還是會用。這就是 facebook 厲害的地方。即便你覺得旁邊的廣告再怎麼煩,每次換介面都會被抱怨,但你還是會使用它。因為大家都在使用它。


    facebook 厲害是無庸置疑的,除了把人與人之間的生活拉近了,還產生了一個新的行銷管道,一個新的新聞資訊來源。它只會越來越壯大,我 "現在" 沒有辦法想像它的使用者會流失,或許是因為現在沒有一個方式去取代它。但創新的精神不就是 solve problem 和 fulfill needs,把任何事物變得更好更進步嗎?難道 facebook 就沒有任何一個地方你覺得是可以變得更好更簡單更容易使用的嗎?


    我記得在無名盛行的時候,我覺得好厲害阿,blog 這個東西應該會紅很久吧,網路相簿真方便。但 facebook 的出現就改變了這一切,現在應該比較少人用無名當官網了吧?商家都紛紛都改用粉絲團了,不是嗎?同理,facebook 遲早有一天會過時的,或許是五年、十年後,但科技日新月異,說不定明年就有另起新秀一把八掉 facebook 也不一定。我原本蠻期待 pinterest 會有一番作為的,但似乎最近使用者奏降,果然試用後還是無法適應嗎?又或許是 facebook 太深植人心了。


    我期待我最後使用 facebook 的那一天,我不是對它恨之入骨,但再這個每天都有新東西,有新idea 出現的時代,我真的是非常期待。



.

給28歲的自己

    給28歲的我:

    如果按照現在的規劃,你應該已經念完研究所快一年了。你現在人在哪裡呢?工作了嗎?還單身嗎?(如果是的話你可以先不用讀這篇出去喝一杯吧)。

    其實我真正想問的是,你過的精采嗎?對工作有熱情嗎?五年來你有被這個社會給打敗嗎?你有因為環境的感染下改變嗎?過著日復一日,覺得現在這樣就可以了的生活嗎?

    還記得 23 歲時對世界的憧憬嗎?還記得那時的理想抱負嗎?還記得曾經想要改變什麼的夢想嗎?你有嘗試的去改變世界嗎?

    你現在到底在做什麼呢?23 歲時的你是充滿熱情的,想要去追求一些東西的,想要去冒險和嘗試的。我怕你忘了這個感覺,怕因為生活安逸就忘了目標理想,怕一旦時間久了,心情疲乏了,就不得已只好接受這就是人生,這就是現實。

    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寫這封信呢?這可能是個非常重要的時刻。兩年後,你就要 30 了,我相信那是一個無法再隨心所欲的年紀。我想要在這最後的關頭,提醒一下自己,看看能不能喚起一份熱情,一顆想要冒險的心。

  不管現在的情況究竟是如何,我相信你有那個能耐去改變的。就像是我相信 23 歲時的自己一樣,我更加的相信 28 歲的自己是能做出什麼事來的。

我對你有信心,加油!

    

2012年4月22日

跟著作者去 " 神去村 " 住個一年



很少看書的我,上一次看完的小說是哈利波特,而且才看到第六集。這次在書店閒晃的時候,這本書突然吸引了我。原因是它的推薦人,是大師宮崎駿啊!是什麼樣的書讓大師想要拍成電影,又讓他重複看了兩回。在還沒看之前我心裡就覺得,既然能讓大師如此的推薦,應該是很有畫面會很有感覺的書吧。

內容是在述說高中生 " 平野勇氣 " 在名叫神去村的地方從事了林業伐木的工作。勇氣從小就住在大城市,突然被老師和家人丟到鄉下的神去村,一開始就不斷的想要離開那個地方,但是在神去村的生活中,他慢慢的感受到神去村的魅力,最後愛上了這個地方。

我讀過的小說不多,我無法拍胸保證說這本書一定合大家口味。幽默且細膩的,作者以主角的角度去寫這本書,讓我很容易的就能想像在神去村的生活。雖然故事不大,但對我來說,這種悠哉輕鬆的感覺,帶我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就好像是去了一趟旅行。


或許是因為在神去村的悠哉生活,是我心中所追求的。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如果宮崎駿大師能夠把它拍成電影就好了。



其實看影片介紹比較有感覺...


2012年4月19日

成不成功,試了不就知道?

今天看的兩篇文章是有關於最近在 app store 走紅的 Burn The Corn 還有 在 kickstarter 爆紅的 Pebble

Burn The Corn 從 2/27 上架到現在成功的造就了驚人的下載量,但在這樣的驚喜後面,遊戲的作者卻表示其實這一切都很突然,並沒有在他們的預料之內。起初會放上架,其實只是想要先給 apple 審核通過,這樣日後審核可以更快一點。但誰也沒想到這一個動作,讓 Burn The Corn 團隊得到了意外的驚喜。(inside 原文)

Pebble 是一隻能與智慧型手機同步顯示資訊的手錶,而這個設計已經造成許多人討論,原因是它從 4/11 開始只靠了短短的 2 小時,就已募得了 100,000 美金的目標,而在今天 4/20 下午一點多已經達到了 5 百萬以上的募款了。然而它還有直到 5/18 的時間,想一想這樣繼續下去,他們到最後究竟會募得多少錢?(inside 原文)



" 究竟這兩個團隊是如何想到這麼賺錢,這麼成功的 idea?"
這樣的想法不禁出現在我的腦中,但仔細想想,Burn The Corn 的作者在製作這個遊戲的時候,並沒有覺得他的遊戲一定會熱賣。Pebble 的團隊也表示被破表的支持度而感到吃驚。如果一直考慮自己的 idea 是否會熱賣只會一直止步不進,不如把商品丟到市場,讓大眾幫你檢定,說不定這個舉動會讓你大吃一驚。

2012年4月18日

Six Keys to Being Excellent at Anyth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上讀到了這篇文章,關於如何在任何事上成為專業。該篇筆者 Tony Schwartz 以自身打網球的經驗為例,講述他在 "專精於某件事" 的看法。

最大的迷思莫過於認為有些人之所以在某個領域表現的好是因為他們有天份,有良好的基因,基本上是天生就註定的。但在經過研究後,Tony Schwartz 發現其實在訓練某件事的時候,其實就像我們訓練肌肉一樣,是要不斷的把自己推出 comfort zone ,然後休息消化。

Tony Schwartz 提到另一位人物 Anders Ericsson 也有類似的看法。他在用畢生的時間想證明,人們在表現上的好壞,跟天份並沒有關係,反倒是跟我們有沒有去 " 刻意練習 ( deliberate practice ) " 有關。而現在,也有許多學者同意如果要專精於某件事,最少需要 10,000 個小時的練習。



最後講到要專精六個關鍵

第一、你必須追求你所熱愛的事物,當專注的在練習我們所愛的事物的時候,經常會忘了時間消逝。

第二、把最困難的練習先解決吧,我們總是下意識的把簡單的事做完,把困難的事延後。Ericsson 發現那些傑出的人物們都把練習最困難的事在早上做完,畢竟那是你一天最有精神的時候。

第三、徹底的練習吧,就像練肌肉一樣,必須要做到最緊繃的狀態才能更上一層樓。90 分鐘是我們能夠集中精神的最長時間。但別忘了要休息,那些傑出的人在一天中的練習時間也不會超過4 1/2 小時。

第四、適度的接受專業的建議,盲目的練習也不事件好事,適度的接受建議能夠修正練習的方式。但過度的聽從建議反而會有反效果。

第五、適當的休息,一樣像鍊肌肉,在練習過後需要一段時間的休息讓肌肉組織重組。我們在練習過後需要休息讓自己沈澱消化學習的事物。

第六、習慣成自然,要想要持續一件事,習慣去做就變得很重要,剛開始會很難,不過長久下來就不需要為這件事花太多心力了。





看了這篇文章我想到郭爸講過:" 學習是有階段的,由開始的「不懂」到「懂」,然後多用就會「熟」,進而能夠到「專」,然後最高境界是「通」"。Tony Schwartz 的這篇文章可能只有到專的境界,然而郭爸所說的「通」則是可以把你所學的套用到其他的領域上,能夠融會貫通。


看完之後想一想,10,000個小時可不少,即使每天花4 1/2小時練習,也得花 6 ~ 7 年才會專精於某件事,真是不容易阿。但人生這麼長,擠出些時間去嘗試些不一樣的事物,讓自己離開comfort zone,也不算太浪費。



(4/20 更新  Jamie也寫了篇有關天份的文章,分享在這裡)


2012年4月17日

Instagram 這堂課



Instagram Facebook用十億元買下來,給很多在 app 創作上的人更多作夢的機會。
但在許多鼓勵大家學習 Instagram 精神的文章中,反而是在 techcrunch 的這篇文章吸引了我的目光。不同於其他文章討論 Instagram 是如何用原本的 prototype 經過 8 週設計完成,再經過一年成為價值10億的公司。這篇 "An Open Letter to Those Not EmployedAt Instagram" 的筆者實際的分享了對 Instagram 的看法。


文章中,該筆者認為 Instagram 是不可以拿來給創業者當參考的,它的優勢全因為它在 photo sharing app 裡是 first mover。當一個開鋒者你可以定義它的功能,也可以讓使用者搶先使用,設計得好的話,你將擁有很多使用支持者,在像 Facebook 的企業買家買下這樣的公司後,其他競爭者將很難再受到注目。


在免費下載,沒有廣告的情況下,Instagram 究竟要怎麼賺錢?難不成一開始他們就打算以這個模式先擴大使用者,然後等人掏錢出來?該筆者也說到,consumer technology 常碰到的問題,就是如何從這個技術上賺錢。所以說 Instagram 是相當幸運的公司,不只是最後被 Facebook 買下,一開始有人願意投資,也是非常難得的。



另外一篇有鼓勵到我的是從 Inside 上看到的,Instagram CEO Kevin Systrom Quora 上的問答,講述著Instagram 從無到有的過程。他提到在製作 Instagram 之前,他完全沒有任何程式設計的經驗,完全是靠著晚上回家自學慢慢累積起來的。再來,Instagram 的前身,是一個他花了段時間製作的遊戲叫 Burbn,再經過與同伴討論後,他們決定專注於遊戲中的照相功能,也就是說 Instagram 只花8週就做出來的 idea,是經過許多嘗試的才找到的。Kevin Systrom 也說到 " Instagram is an app that only took 8 weeks to build and ship, but was a product of over a year of work ",這句話讓我想到 Mr.Jamie 的一篇 "Just ship it" 的文章。其中的重點是,與其一直 hold 住你的產品,不如把它丟到市場上,直接的去得到市場的回應,再去做進步。



看了很多關於 Instagram 被收購的文章,從這兩篇學到的最多。也因為看了 Mr.Jamie Blog 不斷鼓勵大家開始寫 Blog 訓練獨立思考,所以才開始嘗試,希望能慢慢的讓有想法的朋友和前輩來給我指教。


2012年4月15日

坐而言,不如不要臉的開始寫

從意識到浪費了4年的大學生活畢業後
就急於想要充實自己
不斷的想找些"厲害"的事來做

對於那些擁有一技之長的人我由衷的感到敬佩
我對任何事情從不專精
三分鐘熱度
即使以前在玩遊戲
我也一定要玩什麼技能跟魔法都能學的職業 
(事實證明在遊戲裡這種樣樣不專精的腳色也是沒人要)
但我也才23歲
現在就有這種放棄人生的念頭也太慘了

我開始嘗試唸書和雜誌
每天瀏覽Inside, Mr.Jamie
對很多創業, 創新感到有興趣
我想要更進步
剛好看到Jamie最近一篇關於"解放"的文章
重點是希望現在的年輕人"獨立思考"
可以從寫blog開始練習

對我這種上課不會舉手表達意見的人
這種事還蠻需要勇氣的
但我很想跟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我也很想要知道大家的思考模式
所以就寫吧
不要臉的舉手表達意見吧
反正老師都說世界上沒有笨問題
要勇敢表達意見



希望老師你不要騙我....(怕)

2012年3月18日

[替代役] 232 days left

睡不著,
可能是幾個小時前咖啡的關係
來學校已經4個月了
開始不好玩了
這應該是1/3的關卡吧
週末回來的心情一次比一次遭
雖然比起外島的人已經算好了
我果然無法過這種重複生活
雖然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如此
還是會希望生活中有些"意外"

2012年3月1日

[替代役] 3/01

今天帶小鬼玩遊戲學單字
感覺有吸引到他們
明天再測試看有沒有記起來。

在學校的生活已經4個月了
也習慣了
學生也都熟了
但還能夠帶給這個學校什麼呢?
每天都混過去也不是辦法。
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