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Create experiecne

.


前幾天 Mr.Jamie 分享了 Twilio 的九個核心價值,其中讓我最在意的是 Create Experience。

Create Experience - "Inspire confidence and admiration in every interaction someone has with twilio"
從每一次與使用者的互動中,贏得信任與尊重。


現在越來越多人不只注重產品本身價值、更加注重客戶的體驗。Chris Dixon 也發表了一篇 The experience economy 的文章。其中說到,接觸產品的過程中的體驗甚至比起產品本身更吸引著客戶,舉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 Apple。Apple 給顧客的 experience 從踏入 Apple store 就能夠感受到,從店內產品擺放的位置,服務人員,到產品本身,細微到甚至是產品的包裝盒,都是經過設計的。為得就是讓客人有個美好的體驗。


前陣子老大說,他去吃了老乾杯,對他們的評價非常好。他說,食材新鮮好吃當然是沒話講,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服務讓人覺得是真誠的,而不是照著公司的 SOP 要對客人客氣。乾杯的經營理念是 "迎接感動的瞬間",他們提供的不只是燒肉或啤酒,而是一種感動,一種體驗。後來老大領隊又去了一次,我親身感受才了解他所講的,不管是在介紹食材,或聊天,都能感受到他們不是只是做表面而已。

Chirs Dixon 說,"The trend toward experiences is important for technology startups. The era of competing over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is over",現在大家注重的是體驗,比較技術的年代已經要結束了。對未來而言,創業應該更注重於如何創造出更好的顧客體驗。

.

2012年5月29日

note 001

.


這陣子這樣寫 blog 下來才知道沒有看到有感想的題目的時候,怎麼掰也是掰不出來的。但又不想要停止寫 blog。只好每天做點大腦的練習,找尋身邊的事物,看有沒有什麼可能可以改善,可以有新變化的事物發現。


前陣子看到結合 pinterest 跟 tag 的那個服務,以 tag 自身的服飾單品為主要目的在如 pinterest 的版面上分享。我就在想,如果能把商品的資訊也帶進去的話,會不會更好呢?


假使在戶外的廣告上,放個類似 QR 碼的東西,讓看到廣告有興趣的人可以立刻掃描然後到可以看到資訊的網頁,也可以直接就買了。


之前在韓國的戶外超商,直接利用掃描的方式買東西,讓商品寄到家裡這種服務,現在台灣的 7-11 好像也開始在做類似的事,不過好像沒看到在宣傳?


總覺得這種不需要去店面就能消費的方式好像越來越多了,從過去的要去店裡才能買到東西,到後來上網到該網站就可以買東西,到未來是不是有可能街上到處都可以掃描一下就買東西了呢?



.

2012年5月24日

make study an adventure

.


替代役服勤也超過半年了,跟小鬼們一起學習的過程中,不難發現要讓他們投入學習的話,要帶點遊戲來學比較有用。比起乏味的一直念一直寫,可以在玩樂中學習,彼此之間還有競爭的話,通常都會很主動的要表現(小鬼嘛)。不過這也讓我很頭痛,因為現在科技發達,回到家後他們都有電腦甚至是 iPhone、iPad 可以玩,對一些教室內的黑板遊戲啊、團康式的遊戲很快就會膩了,似乎把以前自己上課老師所用的招數用在他們身上,很快就會沒興趣了。當然現在有些學校會有互動式白板。(互動式白版就是可觸碰式的螢幕,接上電腦後,使用軟體可以像是在玩 iPad 一樣來學習)。雖然我服勤的學校也有互動式白板,但也只有一個,而且也沒什麼在用,我覺得這樣其實也沒什麼效果。


我注意到的是,高年級的已經會用 Facebook 了,雖然都在討論 Tetris battle,中低年級的也會上網玩遊戲,最近還迷上什麼塞爾號的東西。不論是 Facebook 或是塞爾號,都是他們會用心經營的一件事,他們會去比較等級,討論遊戲裡的東西。想一想,如果能把這些都套進學習,那應該會讓小鬼們進步很多吧?我相信把學習帶到遊戲裡這個想法早就有了,但就是沒有讓我覺得 "哇!這就是我想要的" 的模式系統。直到前幾天我看到有人介紹了 Class Realm


Class Realm 簡直就是我心中期盼能夠做出來的東西。學生可以從遊戲中取得 XP 經驗值,還可以買服裝,老師也可以參予其中,給任務,給成就。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看 profile,互相比較。我在想,這樣的模式,會不會讓學生比較有動力學習。可惜 Class Realm 還沒有做出來,目前還在 KickStarter 上募資金,而且還遠遠不足目標。


我相信想出 ClassRealm 的那位老師最主要的目的絕對不是賺錢,無非是想要把這個系統遊戲作出來,幫助學生學習的時候更有動力,更有效率。還蠻可惜的,雖然一樣是在招募資金,但畢竟 Class Realm 的困難點就在於,他的目標客群是在學校的老師,不像是 app 或 其他很酷的東西(例如 Pebble),不論職業或年紀大小都會有興趣。或許 KickStarter 並不是一個適合 Class Realm 招募資金的好管道。


.

2012年5月23日

what now? what's next?

.

這兩天看到一些 facebook 上市後慘跌的新聞,有文章分析說媒體誤解這剛開始的情況,就說 facebook 上市的動作是失敗的,也有人說道,因為 facebook 的關係,矽谷的黃金年代將結束了。Stanford 教授 Steve Blank 以 facebook 的情況,發表了對現在創投在矽谷的一些看法


由於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興起,現在幾乎所有東西都必須要跟行動服務扯上關係。Steve Blank 教授說,在他所帶領的學生中,有很多在各個領域的 idea,但 VC 們最在意的卻是這些東西能不能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上運作。使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人如此多,有著這麼大已知的市場,創業者、商人、創投者們理所當然的會專注於這塊,畢竟進場的成本不高、而且如果成功的話,資金回收率也比一般的新興產業快很多。


到底這樣是好還是不好呢?每個人的看法不同,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科技發展影響生活型態、生活型態影響商業型態、商業型態再去影響科技發展的情況。但這個輪迴總有一天會結束,facebook 不可能永遠屹立不搖,人們的生活會再進步。或許這個進步的關鍵已經有人想到了,或許這個東西已經做出來了,但可能這個時代的人並未發覺這件事,許多 VC 們可能因為眼前的大市場而忽略了 innovation 的新科技和新想法。


老實說看到 social media 這塊大市場,我自己也是想要投身進去,去參予這波浪潮。但我想我最初的動力並不是想要從這塊市場裡賺大錢或是得到什麼讚賞,而是想要去探索未知,想要去改變什麼的精神和期望。



.

2012年5月21日

Disrupt NYC Day 1

早上看了一下 TechCunch Disrupt NYC 第一天的 Startup 團隊,全部看過一次後,真的覺得他們很厲害,也很羨慕他們。以下是幾個我有興趣的團隊。

Tagbrand
Tagbrand  感覺像把 Pinterest、Instagram 然後加上台灣團隊 Tagtoo 一樣的 idea, 把訊息tag到照片上,然後把自己的衣物配件分享給大家。老實說我對這組感覺普普,可能是因為它讓我覺得它只是把好的東西拼湊一下,但它吸引使用者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我覺得它並沒有把 Tag info 的功能發揮出來。Facebook 因為是社群,tag 是因為想知道的資訊就只是這個人叫什麼名字,點到他的 profile 去之後,就可以得到他的 info 了,對我來說比較像是一個橋樑的工作。但在 Tagbrand,對於商品我卻不只是想知道它是哪個牌子,不外乎還想知道在哪裡買、有沒有其他類似的物品之類的,至少應該要可以連到該品牌的網站。但要做到這個程度卻不容易,演講後面的 Q&A 也有提到這樣的問題,在更好的橋樑功能搭起之前,Tagbrand 蠻難吸引我的。


ark
ark 是一個尋人引擎,當你到一個新的地方後,可以利用 ark 搜尋附近是否有跟自己興趣相同的人,你的舊同學,工作上面的新客戶,又或是現在的朋友。我覺得還不錯,可以找到新的朋友和工作上的客戶,如果可以有延伸的功能,像是 event 之類的功能應該也不錯。(大概是因為我不喜歡 facebook 的 event 功能吧...總覺得還可以加強...)


gTar
gTar 是一把摸的到的吉他。他的目的是搭配手機 app 讓學習吉他上有困難的人更容易和更有趣的去學。感覺還蠻好玩的,但我對他的兩個問題是...450美金讓我覺得好貴...另外是,插上iPhone之後可以用 app 使用...那個置放空間...iPhone每年都出新機...難道我要每年都買一把嗎...?這把吉他沒有 iPhone 似乎就無法使用了...所以...是不是要想個辦法在手機跟吉他的連線方式上做修改?


Callapp
Callapp 主要的概念是讓我們在接電話前,能夠知道對方的底細。(聽起來真恐怖)
我覺得這個想法其實不錯,但我覺得 Callapp 可能帶入太多資訊了。怎麼去過濾無用的 info,把重點顯示出來,是我在懷疑的。我可不想打給我媽的時候讓他看到我在 facebook 上面留的一些奇奇怪怪的話。我覺得發展的 "好" 的話,應該會蠻方便的,有時候可以 remind 我們一些約會,說不定還可以增進話題。但我總覺得打給別人前,好像都會被人探一下底細的感覺...


UberConference
UberConference 就是 Conference call 的一個服務。可以 organize 即將到來和以過去的 conference call,還有錄音跟一些其他服務。我蠻喜歡他的 UI,感覺很簡單。講話的那個人頭像會跑到畫面上放中央這個想法也不錯。在沒講話的時候,可以用 type 的簡短發表小感想我覺得也不錯,像是在頭像有個 pop up 的 "good idea" 之類的?


KurbKarma
KurbKarma 簡直就是開車去 NYC 的一個救星。確實是沒有看過類似的 app 。要離開車位的人可以 post 時間地點,跟想要找車位的人 match 之後,Whala!喂一會有的糾紛大概也只是沒有用此 app 的人想要插隊這樣吧?這是一個我會想要用的 app!


Babelverse
看了 Balbelverse 簡單的介紹影片後,大概知道他們除了主要翻譯活動跟演講外,也要打進日常生活的翻譯。如果要出國玩,但又卡在一個詞不會講的時候,無可奈何也只能請教谷歌大神的翻譯器,但其實有時候它並不是那麼好用。利用 Babelverse 我們可以搜尋當地立刻能夠幫助翻譯的人,打電話給他請他幫忙。感覺蠻厲害的,能想到這個服務,但翻譯者是要一直 stand by 嗎?XD...期待它之後的發展!





2012年5月14日

Jamie's Lesson 1 - 創業之初


除了每天瀏覽 Mr.Jamie 的 blog 外,我也有買他的書來拜讀。雖然說這本書的內容幾乎都是他在 blog 所發表過的文章,但經過整理後讀起來更有連慣性,而且對我這種無法一次看太多內容的淺讀者,這樣的方式更容易吸收。


上次有講為什麼我會有要去小公司的想法,再看了這本書的第一課之後發現原來更好的答案一直在這裡,我卻一直沒動手去翻一下。不去大公司而選擇創業的過程中,能夠看到公司營運的所有元素,自己能夠有更多元的歷練,這是在大公司比較難得的。


在我學習的過程中,有想過我或許不適合念商。對音樂、設計有興趣的我說不定可以在不同領域有更好的表現,但礙於一直都沒有那個信心跟積極的態度去嘗試改變,這樣的想法就一直在我心中,而沒有實際的成果。再粗略的了解創業究竟是什麼之後,心中的那股熱情就被點燃了。不斷的求進步、不妥協於現狀、想要讓什麼東西更好,即使是一點,創業也是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的。


我並不認為我的人生就要永遠踏上這條路,但這是一個必須要有過的經驗。創業是,即使是一次也好,也必須要有過的冒險。在冒險的過程中,會有苦、有樂,看的東西角度會更多更不一樣,視野會更高更遠,我是這麼相信著。把失敗的傷痕化作自身的經驗,即使放棄創業回到大公司上班,親身上過戰場的經驗反而會讓公司重用,不是嗎?


這本書中光是第一課就讓我有很多想法,讓我想快點把它讀完,但又怕讀太快會 miss 掉什麼。好奇的人可以上博客來試看一下。(博客來連結)



.

2012年5月9日

想法沒創意? I'm not creative?

.





Think different,蘋果一直以來的標語,看似簡單,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做的到,又或著是說,我們沒有想要去做到。對於那些改變世界的 "天才",他們用不同的觀點看這個世界,不循規蹈矩,不安於現狀。他們勇於追求,即使那是一個會讓人嘲笑,不當做一回事的想法。我們以為他們天生就是與眾不同,但其實我們都一樣,只是我們不習慣去挑戰、去提問、去懷疑。


之前再「思想舉重篇」有分享過,「創造性」的思考是可以訓練的,而有創意的想法也是可以訓練的。今天在 HBR 看到了一篇文章在說,創意有時會被自己給埋藏掉,原因是我們覺得「自己沒有創意」。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覺得自己是有創意的,我們就能夠變得有創意,當然,這也是要訓練自己習慣才行。


舉例來說,我們必須常常懷疑一些聽似合理,看似沒有問題的事物,是不是可以更進步,是不是可以更簡單,是不是有不同的進行方式?我們要不斷的提出問題,就像 Steve Jobs 說過的一樣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多跟不同領域的人們接觸、相處,也可以有更多不同角度的觀點,了解更多世界。


當然光想是不行的,實際的去做,去尋找問題點吧,發現問題或發現可以進步的地方,就絞盡腦汁,發揮創意的改變它吧。下一次當你有機會的時候,試著用不一樣,有創意的方式去解決事情,越多嘗試,日子久了,說不定靈感就止不住了。

2012年5月7日

此刻我追求的是失敗 to fail is all i want

.


「我不想成功,我想要失敗」
聽起來實在是太怪了,但這應該是我現階段的心情。



昨天我跟老爸講到退伍後該何去何從,他希望我去間大公司學習,而我則是表達我想要去剛的小公司磨練。他問我想要去小公司的想法,但我無法表達的很清楚,我只是覺得小公司比較適合我,這一切都是個感覺,我只是很直覺得想要去而已。當然我自己是很嚮往小公司那種沒有隔間的工作環境,夥伴之間可以簡單的討論互動,整個辦公室的感覺是活的,而不像大公司給人的印象比較制式化,公司的分工明確,大家都很安靜的埋頭在自己的小空間裡做自己的事。



我不確定我有沒有誤解老爸想表達的,但我想他的意思是,不論我以後想幹嘛,都應該要學公司怎麼管理,怎麼運作的,而在大公司比較能學到整個系統的運作,之類的。經過事後考慮後,我覺得我想去的是剛起步的小公司,最大的原因就是,我想要失敗。



  1. 如果是剛起步的小公司,那公司的整個制度、分工,一定還在摸索的階段,雖然說去大公司可能比較好學,但怎麼感覺好像我是 know how, but don't know why?我覺得學東西有幾種人,一種是你用聽的就懂了,再來是你得看到才懂,最後一種是必須親手去試去做才懂,偏偏我是最後那種,光聽和看不懂,必須要實際去做才知道,才知道。我能夠了解老爸想要幫我的心情,因為我自己也很想要把他所有的技巧都學起來,只是我覺得以我現在的內力還無法習得他闖蕩江湖以久的蓋世武功。



  2. 我想要失敗。沒錯,開頭就說了,我並沒有想要成功,我想要失敗,從經驗中學習。這跟剛剛說的要實際去做才學得起來意思是一樣的。或許老爸可以給我很多建議,但那畢竟是他這一路長久走來,經歷了不少失敗與成功的經驗,而我不認為我能夠完全體會和了解那經驗的奧妙之處,因為我沒有自己走過那條路。



  3. 我想去試,我想去失敗看看,從失敗中學習,我不想要害怕失敗這件事。或許老爸的感覺是,很多事他都知道結果會是怎樣了,不用再花時間去做還得到同樣的結果。但對我來說,即使我知道這件事有99%的機率會失敗,有1%會出現不一樣結果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這或許也是創業的一個精神,即便一個 idea 前面有人做過了,失敗了,難道說換我做也會是相同結果嗎?不應該是這種想法的,一樣的投手三振掉前面九個打擊者,輪到你的時候,說不定就會擊出安打呢?



我願意接受失敗,我想要失敗所獲得的經驗,因為那些經驗是只屬於我的,然後,希望可以再從自身的經驗中,找到成功的那條路。



.

2012年5月3日

first job, later on

.



替代役的生活不知不覺過了一半,到明天就剩下六個月了。要說長,碰壁的時候都覺得時間很長。要說短,跟好友同梯聚聚的時間又過的特別快。每個禮拜重複同樣的生活,我也常常在想登出替代役後我想做什麼,我又實際會去做什麼。



工作是一定的,但要做什麼樣的工作呢?我常常想像辦公室的樣子,我希望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工作,我希望與我共事的夥伴又是怎麼樣的人,我所工作的公司又是怎麼樣性質的一個公司。我也常擔心,像我這樣沒經驗,大學也沒學到什麼的人,怎麼可能找得到工作。期待和擔心同時在我腦裡打轉,我喜歡這種感覺,不斷的去想這些事讓我覺得自己有危機意識。



既然有危機意識,當然就得做好準備。能力上只能不斷的看書來充實自己,心靈上也得做好準備。幸好在學校服役,耐心的訓練非常的足夠,這大概是在學校服役唯一的優點吧。(笑)




2012年5月2日

Train your brain

.



今天讀到 Mr.Jamie 的 "思想舉重" 文,大綱是在說一個創業家必須要訓練自己從一開始直覺的思考,到不同角度的思考,再到創新的思考,但這些都是圍繞在同一件事務上,本質上並無改變。


他提到,創造性的思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可以像鍛鍊肌肉一樣,慢慢的練起來的。之前在 "Six Keys to Being Excellent at Anything" 文章也有講到一樣的事,不過當時是以 physical training 為例子。一樣,我們要不斷的練習思考,讓自己習慣跳脫正常的思考,也就是離開 comfort zone,當然也必須要休息沈澱一下,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偏離事物的核心。


從今天開始練習吧!從不習慣到習慣,然後變成不需要刻意的去擠,也能夠很快的用不一樣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



.

2012年5月1日

Evernote 執行長對創業的建議:Don't Do It ! (下)

.



接著上一篇收個尾,Phil Libin 也講到了對 Entrepreneur 的定義。

"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pursuit of opportunity without regard to resources currently controlled "  

- Howard Stevenson, HBS


Phil 大概解釋成,當你看到世界需要某個東西,當你認為人們的生活少了一塊拼圖,你不會考慮你現階段的情況,你不會顧慮你要如何到達,你就是做就對了。


我覺得還是那個觀念,創業式需有衝動的,可以少一點理性的,是需要熱情的,太過理智的人必然會覺得綁手綁腳,沒有足夠的資源沒辦法走下一步。


Phil 又說,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創業比五年前十年前的時間點好太多了,雖然才經過短短幾年,但世界改變進步的速度太快了。他提到,過去的人會說," The best product doesn't always win ",即使你的產品再好,你可能還得想要怎麼把產品端到客人面前。但現在有 app store,有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幅縮短,消息的散撥速度跟範圍越來越快和大。現在這個世界,如果你有個好產品,你不需要去擔心沒有人知道,如果沒有人知道你的產品,唯一的可能就是你的產品不夠好,不夠吸引人。


我開始覺得我短短一年前在學校學的東西已經很難套用在很多情況了。我們面臨的改變很巨大,很快。或許快到我們自己都沒感覺到。



.